与愁有关的诗词意象(古诗文中有关“愁”的意象)

时间:2025/02/05 浏览次数:17

1.古诗文中有关“愁”的意象

落花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

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

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捣衣”和“砧声”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杜甫《捣衣》)“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

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月亮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c、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2.古诗文中有关“愁”的意象

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

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

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

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月亮 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c、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意象,诗词

3.古典诗词中用什么意象写愁

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 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曹组《青玉案》

2.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僧仲殊《南柯子。忆旧》

3.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

4. 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荷叶杯》

5.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二 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便营造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菩萨蛮》

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

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

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三 以“淡月”写忧愁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

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的那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

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

1、啼春细雨,笼愁淡月。——卢祖皋《安清都。初春》

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陈亮《水龙吟。春恨》

四 借“新月”写忧愁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冯延已《鹊踏枝》

作者借助新月这一意象,把那在风中伫立,由朝至暮的难以抛却的新愁 写得淋漓尽致。

五 借“缺月”写忧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人借助缺月这一特有的意象,将晴空幽绝的境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境界也正是作者被贬之后,寓居时愁闷难遣的生动体现。

六 借“皓月”写忧愁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

作者借助皓月洒下的清辉,营造出清冷的意境,同时,很自然的将难以排解的忧愁流露出来,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巨大震撼!

七 借“斜月”写忧愁

“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晏几道《蝶恋花》

词人借助斜月这一意象,在点明长夜难眠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凄婉的气氛。于是,早对故旧往事的执着追怀中,抒发了缠绵的忧愁和感伤之情。

此外,还有借助“秋月”“素月”等意象,来抒发词人心中的无限感伤和凄婉惆怅之情的,这里不再例举。

总之,古人把那份悲愁的情愫,寄寓空中不同姿态的月亮。无论“残月”“明月”“淡月”“新月”“缺月”“皓月”“斜月”“素月”等等,在古人的笔下都含悲带愁,通过这些意象,使那多愁善感的一个个古人跃然纸上。

-----------以上复制

但我觉得诗歌中的意象太多了 要依具体语境来判断的

同一物体 比如“叶” 在不同的诗歌中会带有不同的寓意的

还是要多看些例子 重点理解文字背后的意境为好

4.古典诗词中用什么意象写愁

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 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曹组《青玉案》

2.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僧仲殊《南柯子。忆旧》

3.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

4. 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荷叶杯》

5.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二 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便营造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菩萨蛮》

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

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

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三 以“淡月”写忧愁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

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的那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

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

1、啼春细雨,笼愁淡月。——卢祖皋《安清都。初春》

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陈亮《水龙吟。春恨》

四 借“新月”写忧愁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冯延已《鹊踏枝》

作者借助新月这一意象,把那在风中伫立,由朝至暮的难以抛却的新愁 写得淋漓尽致。

五 借“缺月”写忧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人借助缺月这一特有的意象,将晴空幽绝的境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境界也正是作者被贬之后,寓居时愁闷难遣的生动体现。

六 借“皓月”写忧愁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

作者借助皓月洒下的清辉,营造出清冷的意境,同时,很自然的将难以排解的忧愁流露出来,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巨大震撼!

七 借“斜月”写忧愁

“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晏几道《蝶恋花》

词人借助斜月这一意象,在点明长夜难眠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凄婉的气氛。于是,早对故旧往事的执着追怀中,抒发了缠绵的忧愁和感伤之情。

此外,还有借助“秋月”“素月”等意象,来抒发词人心中的无限感伤和凄婉惆怅之情的,这里不再例举。

总之,古人把那份悲愁的情愫,寄寓空中不同姿态的月亮。无论“残月”“明月”“淡月”“新月”“缺月”“皓月”“斜月”“素月”等等,在古人的笔下都含悲带愁,通过这些意象,使那多愁善感的一个个古人跃然纸上。

-----------以上复制

但我觉得诗歌中的意象太多了 要依具体语境来判断的

同一物体 比如“叶” 在不同的诗歌中会带有不同的寓意的

还是要多看些例子 重点理解文字背后的意境为好

5.关于愁的古诗,最好有意象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作者:李煜 无言独上高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虞美人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添字采桑子 作者: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武陵春 作者: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6.在诗词中伤心与忧愁的意象有哪些

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意象探幽 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

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一、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

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

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再次,“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 还有一点是,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

例如,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曲。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有“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的句子。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中的“杨柳”指的就是《折杨柳》曲。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更妙:“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笛声而激起乡愁,触动离忧,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 二、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 杨柳生长于春,茂密于夏,枝叶葳蕤,生机蓬勃,所以古人常借咏柳来赞美春光歌咏大自然。

例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 “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晏殊《诉衷情》)“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春光明媚,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

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最负盛名的当数唐朝诗人贺知章的那首《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不但表现了柳叶的精致之美,歌颂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而且唤起了读者的联想,给人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堪称咏柳的千古绝唱。 也有借杨柳表达惜春伤春之情的。

例如,“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头,豆蔻梢头。”

再如,“参差烟柳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枯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柳永《少年游》)把伤春、惜别和相思之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借杨柳描写女子和爱情 从审美的角度讲,杨柳随风披拂,娇羞依人,千般姿态,万种风情,极具女性的阴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杨柳来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颜。

“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不能忘情吟》)以“柳眉”、“柳腰”状女人俏丽之姿、优雅之态,如在目前。

杨柳给人的审美愉悦还体现在对爱情的描写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多美的意境,多美的爱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诗歌以杨柳起兴,寓情于景,描写了一幅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的绝妙图画。也有借杨柳描写爱情悲剧,抒写感世伤怀之情的:“莫攀我,攀我太心偏。

我是曲江临池。

7.在诗词中伤心与忧愁的意象有哪些

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意象探幽 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

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一、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

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

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再次,“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 还有一点是,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

例如,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曲。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有“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的句子。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中的“杨柳”指的就是《折杨柳》曲。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更妙:“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笛声而激起乡愁,触动离忧,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 二、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 杨柳生长于春,茂密于夏,枝叶葳蕤,生机蓬勃,所以古人常借咏柳来赞美春光歌咏大自然。

例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 “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晏殊《诉衷情》)“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春光明媚,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

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最负盛名的当数唐朝诗人贺知章的那首《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不但表现了柳叶的精致之美,歌颂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而且唤起了读者的联想,给人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堪称咏柳的千古绝唱。 也有借杨柳表达惜春伤春之情的。

例如,“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头,豆蔻梢头。”

再如,“参差烟柳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枯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柳永《少年游》)把伤春、惜别和相思之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借杨柳描写女子和爱情 从审美的角度讲,杨柳随风披拂,娇羞依人,千般姿态,万种风情,极具女性的阴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杨柳来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颜。

“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不能忘情吟》)以“柳眉”、“柳腰”状女人俏丽之姿、优雅之态,如在目前。

杨柳给人的审美愉悦还体现在对爱情的描写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多美的意境,多美的爱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诗歌以杨柳起兴,寓情于景,描写了一幅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的绝妙图画。也有借杨柳描写爱情悲剧,抒写感世伤怀之情的:“莫攀我,攀我太心偏。

我是曲江临池。

8.十句写愁的诗,作者,意象和写的什么愁

丧偶之痛

梧桐,一种普通的树种,青干绿叶,枝干扶疏。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桐为雌,同生同死,因此,我国民间通常以梧桐来象征男女之间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忠贞爱情。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便化用了这一象征意蕴:“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东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然而,梧桐落叶早,“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古人深信“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由物及人,见梧叶飘零自然就会联想到生命的终结。因此,古人常以梧桐半死或叶落来象征爱情的零落。以梧桐象征丧偶,最早可近溯到枚乘的《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后人由此加以引申联想,产生了许多名篇佳句。贺铸在为其爱妻所作的悼之词中写道:“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半死桐》)就是以清霜之后的半死梧桐象征丧偶之痛。作者与妻子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当贺铸要离开苏州时,痛感物是人非,满腹辛酸无处倾诉,只能哀叹:“你我一起来这里,怎么就不能一起离开呢?”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成为枝叶凋零的半死梧桐,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也经历了失伴之苦!留下的一半该是多么孤单、凄凉啊!因为“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孟郊《烈女操》)李清照在遭遇家破人亡后感慨:“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此时那片片落叶就象用哀愁锻铸的锤子,一下一下重重地敲打在她的心上;阵阵风声,更像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

9.古典诗词中表达愁绪的几种常见意象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国诗词中表达愁绪的意象稍作整理,认为有以下的几种常见途径。

一、利用谐音表达愁情1、字音谐音:主要利用意象词语与表达情绪词语的谐音双关,暗示愁情。a、柳者,留也。

其实,柳本身并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但在别离文学作家的笔下,它却总是那样多情。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首开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中的少妇也许是在后悔自己没“留”住夫婿,而让自己独品寂寞之苦;“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无名氏在诗句中借柳表达对行役繁重的怨恨;“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

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晏几道的《点绛唇》词中萦绕着对“似花依旧”故人的思念。

人们送别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

与愁有关的诗词意象

  • 登龙门

    黄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古代传说,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集于此,争登龙门。能跃登者不过七十二尾。登龙门后,鲤即化为龙,故禹门亦称为龙门。 《后汉书 · 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白《与朝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致身荣显,也叫登龙门。《封氏闻见记》卷二“贡举”:“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典见《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

  • 金龟换酒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初至京师长安,宿于旅邸。诗人贺知章虽对李白慕名已久,但未曾谋面,闻李白来京,亟往拜访。李白出门迎客,两人相携入屋,纵论古今,一见如故。李白出示诗作《蜀道难》、《乌夜啼》。贺知章赞赏备至,称李白为谪仙人。仓卒间未携钱帛,当场解下身上所佩金龟,交酒家沽酒与李白对酌,尽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