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东坡关于朝云的诗,谁能翻译或赏析一下.
这首诗用了很多典故 不似杨枝别乐天:白居易的樊素能歌善舞,特别以唱杨枝著名,所以朋友们都叫她杨枝,白居易年老体衰时,深受其宠的美妾樊素便溜走了,白居易因而有诗句“春随樊子一时归。”
王朝云与樊素同为舞妓出身,然而性情迥然相异,王朝云愿意跟着到当时还比较落后的惠州,这种坚贞相随、这种患难与共,怎不令垂暮之年的苏东坡感激涕零呢!所以苏东坡用不似杨枝别乐天来赞她。 恰如通德伴伶元:晋朝人刘伶元老年的时候得了个小妾叫范通德,两个人感情很好,还经常在一起探讨文学问题。
后来还有“刘樊双修”这个词,用来称赞美满姻缘。所以苏东坡用他们的故事来形容自己和王朝云。
阿奴络秀不同老:络秀姓李,阿奴是她的儿子。《晋书•列女传》说,络秀不顾阻力嫁给心上人周浚,周浚后来以功封侯,生子有三:凯、嵩、谟,这个小儿子周谟小名就叫阿奴,三兄弟后来都做了大官,并居显位。
有一年的冬至,一家人聚在一起欢饮。李络秀举起酒杯,对3个儿子说道:"我们当初从北方渡江而来,缺少根基,本以为无所寄托,没想到你们居然都取得了富贵。
你们有了今天的成就,我还有什么需要担忧的呢?"周嵩站起来说道:"恐怕以后的情形不会像您所说的那样。伯仁(周)顗志大而才疏,名气虽重,见识却很短浅,而且喜欢捕捉他人的过错。
这样做很难保全自身。我生性耿直,也会为世所不容。
只有阿奴(周谟)平淡冲和,碌碌无为,以后应当守在您的身边。" 苏东坡在这里反用其义,用阿奴比如王朝云为他生而夭折的儿子,用络秀比作王朝云,阿奴络秀不同老就是说阿奴(周谟)平淡冲和,碌碌无为,守在母亲的身边,但王朝云却命苦,生了儿子却夭折了。
颇以朝云的孩子夭折为恨。 天女维摩总解禅:苏东坡把王朝云比做天女维摩,说她学佛粗通佛学大义,象天女维摩。
经卷药炉新活计:王朝云到惠州后,可能是水土不服,经常生病,平时不是念佛就是熬药,经卷药炉新活计说的就是她到惠州后的生活。 舞衫歌板旧姻缘:回忆从前,说她抛却了长袖的舞衫,专心念经礼佛,不离丹灶。
秦观曾经用巫山神女来比喻早上的云气(即朝云),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就反用秦观之意,说一旦仙丹炼就,王朝云将随他一起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去,那时她不会再如巫山神女那样为尘缘所羁绊了。
2.苏轼写给王弗、王闰之、朝云的诗词
王弗: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王润之:
泛泛东风初破五。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 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 天公为下曼陀雨! ——《蝶恋花》
王朝云: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
3.求苏轼写给朝云的诗文
殢人娇·或云赠朝云宋代:苏轼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
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
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好事心肠,著人情态。
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
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译文:年老容衰,恰好进入维摩清净无欲无垢的状态。
天女在维摩室中散花,室小无任何妨碍。红色口唇似用筷子点画,改变年少时的发髻形态显得更美。
这些事,千辈子万辈子的情爱仍在。热心事业及其胸怀,表现于情感和仪态上。
在关闭的窗下,收拢头发,凝聚眉头。明天就是端午,将要编织兰草来佩带。
探寻一首好词,要书写在裙带上。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五月四日。
是时,东坡在惠州贬所已是第二个年头了,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想到自己的侍妾朝云,于是作此词表示崇敬,祝她健康。词人上片写了自己与侍妾朝云的自然体态与清净的心境,下片主要回忆了美好的往昔之事。
在这首词中,感情与宗教交织为一体,词人一方面说明自己对女色已不动心,一方面赞美朝云的美丽端庄和美好心肠,表达了对其的深厚感情。
4.苏轼写给王弗、王闰之、朝云的诗词
王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zhidao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王闰之:蝶恋花 (同安君生日放鱼,取金光明经救鱼事)泛泛东内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琖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
膝上王文度,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朝云:《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容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5.苏轼的《悼朝云》赏析
悼朝云诗(并引)
[宋]苏轼
绍圣元年十一月,戏作《朝云诗》。
三年七月五日,朝云病亡于惠州,葬之栖禅寺松林中东南,直大圣塔。
予既铭其墓,且和前诗以自解。
朝云始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
盖尝従泗上比丘尼义冲学佛,亦略闻大义,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袢。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苏东坡以其放达的胸怀、旷世的文采,影响教化着他周围的人们,在这其中,受影响最大,发生了质的变化的,应该是他的侍妾王朝云。
王朝云来自青楼,到苏家时,虚岁只有十一,实际年龄恐怕十岁都不到。三年后成为苏东坡的侍妾。这是一个十分美丽聪慧过人的女孩。十一岁之前,她在妓院里主要学习烹茶待客、唱歌跳舞、演奏器乐等技艺,她会弹琵琶,而且弹得很好,但不懂诗词。苏轼在《悼朝云诗(并引)》里:“朝云始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说明她到苏轼身边后才开始认字,后来忽然要学书法,说明文墨已通,朝云的聪慧好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肯定是苏轼的循循善诱。终于,这个原来不识字小女孩,成了大文豪的红颜知己。
苏东坡被贬广东惠州安置时,已经58岁了,他要从哪里走到位于南海边上的惠州呢?就是现在河北的定州,等于从北宋疆土的最北部一直走到最南端。但是到了惠州仅仅十九个月零三天,王朝云就染病去世了,年仅34岁。年已花甲的苏轼哀肠百结,先后写了好几首悼朝云的诗和词。
6.苏东坡为他的小妾王朝云写过一首什么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是苏轼在妻子王弗去世后十年写下的悼亡诗。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本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谁料一朝弃我而去,从此幽冥隔世,轩窗凄然一面,醒来却是幽梦一场,隔着近千年的时光,我们仍能感受到词人无尽的悲痛。天不假年,苏轼先后三位王姓妻子,却都弃他而去,没有一人伴他走完生命的旅程。“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据说这是苏轼怀念最后一位妻子兼红颜知已王朝云而作,晚年丧妻,形只影单,潇潇暮雨,多少落寞与孤独,只向琴中倾诉。自古男儿多薄情,多少男子老婆还活着,就巴不得她赶快死去,有几人似苏轼这般深情??
回
7.苏轼为王朝云写了哪首词
苏轼为王朝云写的词是《殢人娇·或云赠朝云》原文如下: 宋代:苏轼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
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
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好事心肠,著人情态。
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
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译文 年老容衰,恰好进入维摩清净无欲无垢的状态。
天女在维摩室中散花,室小无任何妨碍。红色口唇似用筷子点画,改变年少时的发髻形态显得更美。
这些事,千辈子万辈子的情爱仍在。 热心事业及其胸怀,表现于情感和仪态上。
在关闭的窗下,收拢头发,凝聚眉头。明天就是端午,将要编织兰草来佩带。
探寻一首好词,要书写在裙带上。 注释 殢人娇:词牌名。
朝云:苏轼侍妾,姓王,钱塘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纳,随苏轼南迁至惠州,绍圣三年(1096年)卒,年仅三十四岁。 维摩境界:佛家清净无欲的境界。
维摩,维摩诘的略称,佛教菩萨名,对佛法义理修养很深。 箸(zhù)点:用筷子点上一个圆点。
箸,筷子。 髻鬟(jì huán)生彩:形容头发式样美丽。
千生万生:千辈子,万辈子;永远。 著人情态:能打动人的情态。
敛云凝黛:收拢云鬓,凝聚眉头;形容严肃端庄的姿态。 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
纫(rèn)兰为佩:编织兰草来佩带。屈原《离骚》:“纫秋兰以为佩。”
扩展资料: 《殢人娇·或云赠朝云》赏析: 上片,词人描写了自己与朝云二人的自然体态与清净的心境。“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
词人贬到惠州,已年老容衰;然而他的心地进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维摩清净无欲的境界。值得词人晚年自我欣慰。
而朝云呢“空方丈、散花何碍。” 她随词人南迁,仍年青貌美,陪伴词人度着贬谪生活。
在“方丈”的小天地里学佛,且如同天女散花,与词人一同切磋佛教教义,终有助于词人成为维摩式的心地澄明的佛家人。 此等描叙,不是词人的创作虚构,而是他“清净独居一年有半”的真实写照。
朝云在他心中是位可爱的女性人物。所以朝云那“朱唇筋点,更髻鬟生彩”的美丽动人的形象仍在他笔下闪光。
东坡表明他爱朝云胜于教徒爱教,够虔诚的了,只好又拿出佛教的轮回思想,“千生万生只在”,永远海誓山盟,铭刻于心,付诸诗文。 下片,回忆美好往昔,祝愿朝云来日健康。
“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曾记得,你那乐于助人,成全先生的事业,你那“一生辛勤,万里随从”的宽阔胸怀,就表现在你的高洁的情感与媚人的仪态上。 曾记得,“闲窗下”,挑灯伴读,学习佛经,又是那样的“敛云凝黛”,严肃之至,好不欢快。
很快,词人从回忆的镜头中化出,回到面对面的梳妆台前。看“明朝端午”,万人欢庆传统佳节。
在众多的活动中,词人认为最有意义的是学古人而“佩兰”。 屈原在《离骚》中就赞赏“纫秋兰以为佩”的节日服饰。
它既能健身芳心,又能给人以审美情趣,所以词人嘱咐朝云“待学纫为佩”,以此让朝云表现出高洁的形象。 朝云只觉东坡对自己太好了。
不过许多的诗文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长久的心愿便是要求东坡“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作为终身的记念。 全词写词人对朝云的深情,深化到如佛教徒对待释迦牟尼那样虔诚的程度。
涛涛夜话道家常,情思绵绵无尽期,诚可谓“略去洞房之气味,翻为道人之家风。
8.朝云曾经焚毁过苏轼的诗作吗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苏轼与她们情真意笃。
王弗生长子苏迈,王闰之生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朝云在黄州时生下四子苏遁,却不幸夭折。朝云在闰之病逝后,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不幸病死于惠州。
苏轼对前面的两位夫人,感情平平淡淡,诗人为她们献上的作品仅一二篇;而东坡对朝云爱得炽热、持久,诗人为其所写的作品竟然超过二十篇。 传一日苏轼和家人闲话,他拍着自己的啤酒肚,问腹中装有何物,有对以诗书的,或答以治国经略的,均不称其意。
独朝云别开生面,笑应曰: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会心莞尔。
于此可知,他与朝云真是心心相印的老少配。 十二岁为侍女,十八岁作妾,三十四岁病殁,朝云相随苏轼二十余年。
在苏轼晚年,照料生活、与之分担忧思的,唯有朝云。朝云伴他度过“乌台诗案”的阴霾,又走马黄州,一同布衣耕作,还烹饪出美味“东坡肉”——把自家饲养的猪只宰杀,加上香椒八角和酱油,焖熟炖香,肥而不腻,给他“打牙祭”;朝云助他在徐州筑城墙、御水患,在扬州革除前任蔡京“万花会”旧例,免去对百姓的“人造孽”;又是朝云,帮他在杭州为一些青楼女子脱籍从良,并共襄筑“苏堤”,兴水利,添湖景,造福黎民;尤在苏轼再贬英州、惠州时,全赖朝云一路风餐露宿,共度艰辛,恰如东坡所说,“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者,随予南迁。
继室王润之过世后,朝云顺理成章地做了夫人。一世不合时宜的苏轼,找到这样相伴一生、矢志不移的知音,岂非大幸耶! 这么好的关系,能焚毁苏轼先生的诗作吗?。
9.苏轼和朝云的故事
苏东坡的患难知己王朝云 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
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宴饮时看到了轻盈曼舞的王朝云,备极宠爱,娶她为妾,此时的苏东坡已经四十岁了。 苏东坡是一位性情豪放的人,在诗词中畅论自己的政见,得罪了当朝权贵,几度遭贬。
在苏东坡的妻妾中,王朝云最善解苏东坡心意。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
一说:“见识。”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
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苏东坡在杭州四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
在黄州时,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贫。元丰六年,王朝云为苏东坡生下了一子,取名遂礼。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全部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苏东坡又不时怀念起死去的结发妻子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冷。纵使相逢应不识,坐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干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两年之后,苏东坡再度被贬任杭州知府。
杭州百姓非常爱戴他。此后苏东坡又先后出任颖州和扬州知府。
宋哲宗用章敦为宰相,政见不同的苏东坡被贬往南蛮之地的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这时他巳经年近花甲了。身边姬妾陆续散去,只有王朝云始终追随。
苏东坡感叹作诗: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阿奴络秀不同老,无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序云:“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 王朝云在惠州又为苏东坡生下一子,取名干儿,产后身体虚弱,不久便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
朝云死后,苏东坡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