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织布的诗词
九张机 无名氏 一张机,织梭光景去如飞,兰房夜永愁无寐。
呕呕轧轧,织成春恨,留着待郎归。 两张机,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
织成一段,回文锦字,将去寄呈伊。 三张机,中心有朵耍花儿,娇红嫩绿春明媚。
君须早折,一枝浓艳,莫待过芳菲。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
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五张机,芳心密与巧心期,合欢树上枝连理。
双头花下,两同心处,一对化生儿。 六张机,雕花铺锦半离披,兰房别有留春计。
炉添小篆,日长一线,相对绣工迟。 七张机,春蚕吐尽一生丝,莫教容易裁罗绮。
无端翦破,仙鸾彩凤,分作两般衣。 八张机,纤纤玉手住无时,蜀江濯尽春波媚。
香遗囊麝,花房绣被,归去意迟迟。 九张机,一心长在百花枝,百花共作红堆被。
都将春色,藏头裹面,不怕睡多时。
2.关于棉布的诗词
一、子夜四时歌(“夏歌”之七)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乐府诗集》共收《子夜四时歌》75首,其中,“春歌”20首,“夏歌”20首,“秋歌”18首,“冬歌”17首。
这里所选的是“夏歌”中的第七首。 这首南朝乐府民歌,写思妇对客居异地的丈夫的怀念,也委婉地反映了思妇的辛苦与怨恨。
这位思妇,显然也是个丝妇,她辛辛苦苦地养蚕缫丝,结果“田蚕事已毕”,而她却所获甚微,“犹苦身”。是谁掠夺了其劳动果实,诗中虽未明言直说,但我们不难想象得出这掠夺者当是彼时彼地的豪富。
思妇的劳动果实大都被剥夺了,她只得自己服用粗疏的葛布,而将稍为细密的葛布寄给客居异乡的丈夫:“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全诗语言凝练,委婉含蓄,运用双关语也自然贴切,较能体现出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中已有唐代诗人杜荀鹤“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蚕妇》)与宋代诗人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的怨恨不平,只是不似后者那般直率罢了。
二、读曲歌(之八十二) 登店卖三葛,郎来买丈余。 合匹与郎去,谁解断粗疏? 《读曲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六)归入《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共89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八十二首。
这首南朝乐府民歌,以一位卖布女的自我表白委婉曲折地抒写了此女对前来买布的情人深挚爱情。前两句叙事,是卖布女自述她登店卖布,其情人前来买布,为下文抒情张本。
“郎”,在南朝乐府民歌中多用于女子称自己的情人,如“郎为傍人取,负依非一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十五),“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子夜四时歌·夏歌》),此歌亦然。歌中叙事,以此女的“登店”与“郎来”并提,以“卖”与“买”对举,以“三葛”与“丈余”相照应,令人一目了然。
后两句抒情,语意双关,委婉曲折。从字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于反诘的语气中承前叙事,写卖布女不因葛布的粗疏而断绝之,而让其情人将“合匹”的葛布带走。
其实,这是抒情,是卖布女向情人委婉地表明自己的心迹:“虽说你的性格有些粗枝大叶,犹如这葛布较为粗疏,可我却不想跟你割断关系,如同不割断葛布,让你整匹带走一般。”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咀嚼。
读这首乐府民歌,我们从“登店”可知,南朝的布店有较高的柜台;从“三葛”获悉,南朝织布仍以葛藤为原料;从此诗中也可窥见彼时彼地的女子向情人表达情愫的别具一格的方式,获得“委曲”这一诗美的享受。 三、采桑度(之五) 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
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 这首诗是写男女同往采桑之情事。
前两句描写一对恋人同往采桑,时值阳春三月,桑叶茂盛,可他们却顾不上采桑,在林间尽情相悦,饶有情趣。这两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如见其人相悦之态,如闻其人嬉笑之声。
后两句未承前具体描绘采桑男女相悦的场面,而将笔锋一转,写采桑女向沉湎于欢乐之中的情郎发话,以委婉的语言提醒他不要光顾了相悦而耽误了采桑的正事。这两句用墨经济,与前两句之间,情节发展跳跃大,“语不接而意接”。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全诗将一对青年男女的劳动与爱情生活结合起来描写,构思巧妙。
诗中虽未点明人物,却“此中有人,呼之欲出”。诗语清新活泼,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读此诗,我们不仅能获得艺术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形象地领略彼时彼地的风土人情。 关于白居易三首纺织诗 一、新制布裘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这首诗,大约作于元和初年。全诗围绕新制布裘来布局谋篇。
前八句,从新制布裘着墨,反映诗人优裕的生活,为下文表现其愿望张本。后八句从新制布裘生开去,抒写诗人的感慨,表达其“推身利以利人”的愿望,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代可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脉相承。白居易另一首诗《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也表达了相似的情怀:“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白居易的思想也可知我国的一些地方在中唐时已种植棉花,并用棉花织布制衣了。诗中“桂布”四句主要写新制布裘用料考究:一是洁白似雪的桂布,一是柔软如云的吴绵,且布重绵厚,取喻新颖贴切。
“朝拥”四句承接“为裘有余温”具体描叙新制布裘保暖性能好:在数九寒天,诗人白天拥着它,夜里盖在身上,浑身温暖如春。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以勤劳的双手裁制出如此用料考究、保暖性能好的布裘,不能不令人赞叹不已。
二、红线毯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 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 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 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 练软花虚不胜物。
美。
3.形容织布的诗词有哪些
1,《织妇词》唐代:元稹
织妇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征早。
早征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
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檐前袅袅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白话文释义:织妇为什么忙呢,原来蚕种三卧之后就要老了。织妇们诚心祷告蚕神保佑蚕儿早点出丝,因为今年官家要提前抽征丝税。今年提前征税并不是因为官员横征暴敛,而是去年发动了战争。打仗艰苦,丝织品可供伤兵包扎伤口,也可制成丝罗帐幕赏给军功赫赫的将军。一般的缲丝织作本来已够费力的了,织有花纹的绫罗更是难上加难。
拨动织机、变动丝缕,在织品上挑出花纹极为不易,需要很高的工艺水平。培养挑纹能手实为不易,竟有巧女因手艺出众为娘家羁留而贻误青春。在檐前飘动的丝网上,蜘蛛来回爬动。羡慕这小虫儿纯出天性,可以自由编制罗网啊!
2,《织妇辞》唐代:孟郊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
白话文释义:丈夫是农民,我是农妇。当年我嫁给丈夫,便开始在夫家从事纺织劳动。我一天天疲劳下去,越来越没有气力,却一刻也不能停止纺织。为什么我织出来的是细白的丝绢,而我自己穿的却是破烂衣服。
3,《夜夜曲》南北朝:沈约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白话文释义: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不管天寒地冻,依然踏起织机,织起布来。泪流不止可又能向谁诉说呢?只能听着鸡鸣声发出一声声的叹息。
4,《上山采蘼芜》两汉:佚名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白话文释义:新人很会织黄绢,你却能够织白素。黄绢日织只一匹,白素五丈更有余。黄绢白素来相比,我的新人不如你。
5,《杂诗七首》魏晋:曹植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白话文释义:西北的地方有个会纺织的妇女,放置处的丝带色彩缤纷。
4.游子吟 和谷答案
游子吟 和 谷到省城工作之后,有了妻室儿女,便很少能回故乡看看。
每当我触到“乡情”的字眼,就不禁默吟“慈母手中线”的诗句,久久地陷入思念的意绪中。渭河北岸的故乡,土地瘠薄,人们生活一向很是简朴。
记得童年的时候,是不曾披过一件“洋布”的,自春到冬,总穿着一身母亲织的土布。上小学时的书包,也是红蓝网格的粗布做的,却孕育了我童年的梦。
一到秋天,队上分了棉花,多半是因受旱未绽的棉桃。阴雨天,就和母亲在土窑里剥棉桃,撕开来晾干。
遇赶集的日子,我牵着母亲的衣襟,背着大包袱到弹花店去。弹花是不收加工费的,带走花絮,留下花籽即可。
而花籽是可以榨油的。归来,折一支高粱秸,就着青石炕沿,撕开一片片花絮铺了,卷在高粱秸上,滚几下,就成了一个圆筒。
这种玩活,我是乐于干的,而且很在行。那一片片洁白的棉絮,薄得像鸟儿的羽翼,又使我时时想到天上的云朵。
母亲则搬了纺车来,给弦上涂了蜡,给锭子抹了油,便盘腿吱咛咛地纺起线来。左手指那么轻巧地绕动了纺车,右手捏着我卷好的花筒,直侧着身子扯到背后去,又回一下纺车轮,将抽开的细丝缠在旋动的锭子上。
线穗渐渐胖,花筒渐渐瘦了。节奏和音响是那么单调,在我听来,却似乎是世界上最好听最深情的音乐。
尔后,择个响晴天,母亲又将线穗穿上轴儿,在窑院里立成一排,牵住各自的头绪,合成了线团。再浆洗过,梳理匀称,一丝一缕地绕到织布机上去。
于是,母亲便坐在了织布机前,抛着梭子,踏着脚板,经经纬纬地交织着生活的希冀。灯下,窗前,百八十天才能织得完它。
而我,这阵儿是帮不上母亲一点忙的。我觉得母亲为了儿女们,实在是太劳累太疲倦了。
质朴无华的土布,为我遮体御寒,伴我长大成人,给了我温热,给了我母性的力量。那一丝一缕,有如情感的琴弦,交织得太密太密了。
那年冬天,我从陕北旅行归来,途经故乡小住。离家这么些年了,母亲还是那样,在灯下缝缝补补个没完。
见我的棉袄破了一处,硬要我脱了补补。望着母亲显然苍老了的容颜,我有些不肯。
她那有点斑白的鬓发,似乎是纺线织布粘上的绒絮,永远也拂不掉了。她脸上织满了皱纹,又像土布似的粗朴。
母亲从那个用了几十年的旧笸篮里拿出针线,还是那么个木片做的线板,抽出一丝线来,穿呀穿的,触到了眼前,却怎么也穿不到针上。我看母亲扭过身去,抹着泪,我的鼻子也酸楚了。
母亲年轻时那纺线织布的利落劲,已经成为往事了。前些日子,我给母亲买了件棉上衣。
寄去了不几天,妹妹写来信说,母亲嫌“洋布”穿上扎眼,还是亲手织的土布好,让给我未过门的弟媳妇穿了。读信时,我的孩子要我给找条线,说到郊野里去放风筝。
我不知找了根什么线,把孩子打发走的,心绪却被线儿牵回了渭河北岸的故乡。我想,母亲斑白的鬓发,丝丝缕缕,此时也许正飘绕在故乡山塬的风里。
也许她正站在山塬的窑院前,思念她的游子呢;她该知道,她的游子在思念她吧!我信手铺纸挥毫,录了一首久已藏在心底的稔熟的诗,贴于书桌前。这便是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982年5月于西安后村14.文中详细地描述了故乡“土布”制作的过程,围绕这一点,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1)从“剥棉桃”开始,用简明的语言概述故乡“土布”的制作过程。(2)作者在文中详细地叙述这一过程,目的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答案: (1)剥棉桃、弹花、卷花筒、纺线、合线团、浆洗梳理、绕线、织布。
(加上“晾干”等也可,允许使用衔接性词语。用语过繁应酌情扣分。)
(2)详细叙述这一过程,意在表现母亲为织土布所付出的辛劳,突出母亲质朴、善良、为儿女吃苦耐劳的品格。15.综合全文文意,简要分析文章最后引述孟郊的《游子吟》一诗在文中的作用。
(3分)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的能力。答案:①点明本文文题;②借这首歌颂母亲的名篇揭示文章主旨,升华了文章的内涵;③赞扬了伟大无私的母爱;④突出了作者对母亲的热爱和思念。
16.分别鉴赏下列文中语句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任选其中两句作答。)
(2分)(1)线穗渐渐胖,花筒渐渐瘦了。(2)那一丝一缕,有如情感的琴弦,交织得太密太密了。
(3)我想……也许她(母亲)正站在山塬的窑院前,思念她的游子呢;她该知道,她的游子在思念她吧!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及修饰手法的运用。答案: (1)将表现人的“胖”和“瘦”的两个词活用在“线穗”和“花筒”上(或“胖”和“瘦”二词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母亲辛苦纺线的过程。
(2)将土布的丝缕比喻为琴弦,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热情赞颂了通过“土布”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的母爱。(3)从母亲的角度,设想母亲此时的状况,更加深切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母亲的思念。
(这种主客体置换的方式在古诗中常见,如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与此手法相同。)17.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 )a.“单调”和“最好听最深情”本是对立的词语,但文中同时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