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抒情言志诗的意象和特点
抒情言志诗常用意象有:竹、兰、菊、梅、柳、蝉、荷、月、山水 特点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赞扬表达自己品格、际遇或理想 比如:怀才不遇、清高、安贫乐道、不畏强权、不图富贵、忧国忧民、治国平天下、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同流合污 检举古代诗词常见意象的内蕴 诗讲究含蓄。
故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现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干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惑。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内蕴。
一 月亮——思乡的代名词。 1 欣赏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情思=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唐、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丁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二 菊花——人格的写照(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1 欣赏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号,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镇《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 更无花。
"表达丁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三 梅花——高洁的象征 1 欣赏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注悔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下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四 松——孤直耐寒(傲霜斗雪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1 欣赏 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馅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帧《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耶样坚贞,在任间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五 莲——爱的表达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1 欣赏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
即"怜子"¨青。即"请"。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六 悟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 欣赏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捂恫秋叶黄,珠帘下卷夜来霜。
熏笼玉忱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划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弧影单、卧听宫漏的情 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七 杜鹃鸟——凄怨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舌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扩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人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 欣赏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凤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八 寒蝉——高洁、悲凉的同义词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人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戍为悲凉的同义词。
蝉,在古人笔下是高洁的象征。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1 欣赏 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喧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它们都是用蝉喻指一种高洁的人品。 九 鸿雁——引发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感伤 大雁、青鸟——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大。
2.古诗赏析《东栏梨花》(追加分)
一、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翻译: 如雪偶般又轻又薄的梨花瓣烦刻间已飘飞满地。这一刹那的景象使我们顿悟了人生,最美的时刻也就是开始领悟到人生凄然的时刻。
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募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 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 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二、古诗词赏析方法 1、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律诗: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2、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 4) 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3、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
志向、心愿,抒发对。
愤慨、不满。
(曹操、李白、韩愈、)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
之情)。
(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对。
的不满,或对。
寄予。
的愿望。 分析: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
3.李清照传记《乱世中的美神》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
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 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
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
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
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
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
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
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
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
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
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的懊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
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
我们现在想象李清照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昂首挺胸,其坚毅安详之态真不亚于项羽引颈向剑时那勇敢地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
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
在当时和事后的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节是什么,就是不管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过,就是你不许有个性的追求。
可见我们的女诗人当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不怕,她坚持独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的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
现在我们读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
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或者半失败。
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
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
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的,但可惜她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
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不犯愁呢?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
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
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
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
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
4.求有关李清照的抒情词
易安词,每一篇都是由情而发的。在下略选数篇而已。
【点绛唇】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
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
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
望断归来路。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
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
一段新愁。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绝句,不是只因其艺术的功力,不是只因文字的机巧,当浩然正气贯于心胸与文学才华浑然一处时,下笔之处,天地惊鬼神泣之力,是缘于她的精神凝聚,气节支撑。
现代文学作品中,有人曾这样的点评项羽,“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喑呜叱咤,千人皆废,为什么身死东城,为天下人笑?他的失败原因‘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两句话包括尽了。当其败北之时,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而项羽向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何面见之?纵不言,籍独无愧于心?’英雄一世却没能战胜自己的自尊心!放弃了一线生机。”
从作者的切入角度和某个层面上说,我不反对这样的评说,但那只是就其切入角度的层面而言。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之身,如此气节,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摧人至今。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这是项羽之生命换来的抉择之笔,书写着一种忠贞: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联想到“霸王之别姬”可见其人文渲染和人格的魅力所至,造就出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
李清照本女儿之身。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一个坎坷漂泊的女子,一个沧桑憔悴的女子。笔墨所抒人杰之“杰”,高出众人几层之上;鬼雄之“雄”,豪踞鬼神遍及之处。一个“思”字,标示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指,何等的无畏生死之气。此一绝句在她温香萦绕、弱吟娇叹的文字中,异笔突运,异军突起,这是她另一种的底蕴显露,是她别一种的气质光彩,是亡国之悲忿、爱国之强烈、命运之不屈的铮铮风骨和铿锵见证。
星光灿烂的古典文学长河,群星璀璨无比,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一路走过之处,给后人留下的斑斓印记。无法计数的才子佳人以其流光溢彩的才华,在文学史上取得了浓墨重笔书写自己名字的资格。但无论青天白日之下,还是明月当空之时,打开诗词集锦,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句,其浩然正气,傲然风骨,总会使人肃然起敬,凝神起思,思而情!
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从李清照这位以婉约凄美而娇峙文坛的女子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为精准的答案吧!
参考资料:出《自李清照诗词评注》
6.找李清照忧国忧民的诗句~最好有赏析
我写的: 不谈漱玉 李清照不必多说,大凡念过书的人都知道她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她是作为一个词人出现在文学史上的,是婉约派的正宗;而且就她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贡献来看,这一点无庸置疑。 虽然《漱玉词》里也有“天连云涛接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这样意境开阔、气势磅薄的作品,但是读完全书,我们还是会有这样的感觉:调子有些低沉,感情很柔弱,没有涉及重大社会问题。
于是李清照就和“守着窗儿”、“欲语泪先流”、“人比黄花瘦”的形象合为一体。 然而,假若我们撇开《漱玉词》,读读李清照的诗,我们会有一个惊奇的发现:诗里是另一个李清照! 咏史 李清照的诗流传最广的是《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好的咏史诗,不但是对历史的咏叹感慨,更是对现实的抨击和告戒。
南渡之后,南宋建立并逐渐稳定,议和苟安之论却充盈朝堂。李清照的这首诗掷地有声,斩钉截铁,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既不能生为人杰又不能死为鬼雄的可哀可鄙。
女作家的浩然正气和爱国情绪洋溢其中。 在《咏史》中,她这样写道:“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希望南宋能像东汉一样中兴,表达对爱国志士的钦敬。
朱熹在《游艺论》中评价:“本朝夫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李有诗大略云:‘……’(诗从略)中散非汤武得国,引之以比王莽。
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早在北宋末年,李清照就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政治眼光。
“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作《读中兴颂碑》,李清照有和诗两首,借史实指责徽宗的荒淫奢侈,批评朝中奸佞误国,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册汗青今俱在。……(其一)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西蜀万里尚能返,南内一闭何时开?……(其二)”可怜的是,当权者并未醒悟。不久金人南下,天翻地覆,北宋灭亡。
生平 李清照曾打算将自己所学传授给一个姓孙的女孩,不料那女孩说:“才藻非女子事也。”(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可见当时社会对女子的要求和态度。
李清照并不以为然。她对自己的才能、抱负很自信:学诗三十年,缄口不求知。
谁遣好奇士,相逢说相斯。(《分得知子韵》) 李清照是个独特的存在,空前绝后。
她厌弃世俗:“……青州从事(指酒)孔方兄(指钱),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得佳思。
静中我乃得至交,无有先生子虚子。”(《感怀》)她追求自由的生活:“……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翩翩座上客,意妙语亦佳。嘲词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晓梦》)她藐视名利:“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夜发严滩》) 南渡之后,家乡沦陷,赵明诚病死,所集文物失散殆尽,膝下无子女,李清照被推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孤独的世界。
她的孤独、思乡、怀旧和家国沦陷之感融合在一起。这在她后期的词中得到全面的表现,在诗作中也有所反映。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春残》)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旧时。
(《偶成》) 绍兴四年九月,金兵五万人,纠合傀儡政权刘豫的军队由泗州渡淮南,十月,进至扬州大仪镇。李清照避难金华,登八咏楼,并赋诗一首:“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江山如此多娇,时势如此多艰。
在朝中主和派的威迫下,爱国志士只能眺望生愁了。 家国 李清照认为词“别是一家”,而诗是用来言志的。
她所写的有关时事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三首并几个残句,但是那种炽热的爱国情感却跃然纸上。 宋胡宗汲的《诗说隽永》载:“今代妇人能诗者,前有曾夫人魏,后有易安李。
李在赵氏时,建炎初从密阁守建康作诗云:‘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觉易水寒。’又云:‘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直斥君臣无能。当时流言传说赵明诚生前曾将所藏文物私与金人,也许与李清照的讽刺主和派不无关系。
绍兴三年,高宗赵构派大臣韩肖胄和胡松年使金看望徽、钦二帝。当时李清照已是年近半百的寡妇,听到这个消息却立即写诗过去,正如她在诗序中所说:“有易安室者,夫祖皆出韩公门下。
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落,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以待采诗者云。” 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女人是不应该议论政事的,她们应该做的就是缄默和战乱时的“义不受辱”,但李清照不管这些。
她的爱国之心在孤独的黑暗中愈发炽热。她讽刺赵构的主和:“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她抨击卖国求荣:“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
谁可当将令,币厚辞益卑”;她告诫使臣“夷虏从来性虎。
7.抒情言志诗的意象和特点
抒情言志诗常用意象有:竹、兰、菊、梅、柳、蝉、荷、月、山水 特点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赞扬表达自己品格、际遇或理想 比如:怀才不遇、清高、安贫乐道、不畏强权、不图富贵、忧国忧民、治国平天下、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同流合污 检举古代诗词常见意象的内蕴 诗讲究含蓄。
故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现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干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惑。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内蕴。
一 月亮——思乡的代名词。 1 欣赏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情思=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唐、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丁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二 菊花——人格的写照(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1 欣赏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号,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镇《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 更无花。
"表达丁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三 梅花——高洁的象征 1 欣赏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注悔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下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四 松——孤直耐寒(傲霜斗雪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1 欣赏 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馅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帧《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耶样坚贞,在任间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五 莲——爱的表达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1 欣赏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
即"怜子"¨青。即"请"。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六 悟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 欣赏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捂恫秋叶黄,珠帘下卷夜来霜。
熏笼玉忱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划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弧影单、卧听宫漏的情 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七 杜鹃鸟——凄怨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舌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扩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人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 欣赏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凤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八 寒蝉——高洁、悲凉的同义词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人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戍为悲凉的同义词。
蝉,在古人笔下是高洁的象征。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1 欣赏 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喧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它们都是用蝉喻指一种高洁的人品。 九 鸿雁——引发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感伤 大雁、青鸟——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 信使。 青鸟,传。
8.李清照的比较长的抒情的古诗词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