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古诗词伴我行演讲稿
晚上给你发 在我们中华名族的五千多年的画卷中,有一笔不可磨灭的绚丽色彩,那就是古诗词。
初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让我知道了,原来,还有这么一群不为我所知的“种族”,还有这么一种描写事物,抒情达意的方式。 夜空下,手捧古诗词,轻吟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啊,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那大诗人苏东坡高举酒杯,与月交谈,豪迈地高唱,怀念着远在他乡的弟弟。虽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遗憾,却最终寄上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何等旷达的胸襟,何等热切的情怀! 在书山中苦苦跋涉的我,正欲退缩,耳畔却传来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是啊,求知是何等重要,求知路漫漫,不能停滞,更不能逃避,对,我也要“上下求索”! 中考临近,平日悠闲的我也被这沉重感赋上了一层厚厚的愁思:作业做不完,知识学不完,大考小考总也考不完!唉,“这就是命运”!此时的我,深感李清照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转念一想,人家面对的是国亡,家破,夫死的悲惨,而我只是小小的学习压力,怎能和她相比?况且,不是还有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吗?前景如此美好,不要被困难吓倒! 小考考完了,一股沉重的危机感缓缓地侵蚀着我的斗志,这不堪入目的成绩,如一根尖针直插入我“幼小”的心灵。
“胜斗士”怎能经得起这般残酷的挫折?这一跤,让我再也爬不起!这害人的市质检!百无聊赖中,拿起背得滚瓜烂熟的课本,一行小字映入眼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早已烂熟于心的诗句,今日显得如此耀眼与夺目,一点小挫折,小打击,是人生必备的营养品,为的是日后的成功!对,我要扬起风帆,度过那挫折的海洋! 轻抚着古老的痕迹,我在岁月中成长;低吟着古老的遗痕,我在诗词中成长。
2.关于中国古诗文的读后感的演讲稿,就是赞美中国古诗文化,要700
古诗词,中国的国粹 演讲稿【by kaiser3344】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诗歌如是。无论新诗与古诗,其实质都是源于人们社会实践生活中的思维和感受,都是生活与劳动(劳动也是生活或者说是生活的一部分)的产物,是思想灵感的火花。因此,诗歌应该是作者出自内心,反应自己及其社会实践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并且通俗易懂,接近大众而又高雅含蓄的一种文字记录或憧憬,如乐如歌,给人一种轻松自然的乐趣和享受。无论是作者和读者,如果写诗和读诗成了如果有沉重的负担和累赘感,那就很难说有人喜欢和爱好诗了。即使对于作者来说尽管写作过程要精心构思、遣词造句相对要花一定的精力或说有一定的难度,那也是与之兴趣、文化素养和学习习惯相匹配的结果。
诗歌尤其是古诗,给人留下难以诉说的想象空间,是人们喜欢它的一个主要原因。古诗的内容主要就是田园的、边塞的、咏史的、怀古的、咏物的、行旅的、闺怨的、送别的等等。无论哪样的体裁,其中饱含的深情、隐含的诗意却都是一致的。就像一幅水墨山水,神韵是凌驾于画幅本身之外的。诗歌也一样,甚至这方面要大于国画。诗歌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都不是用来吃的东西。它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和精神有关。古代的士大夫、读书人借物言己、咏诗明志,这真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一种最能抒发心情的艺术表达形式。而对现代人来讲,古诗里那种流水潺潺的不绝诗意就好似一个遥远的梦一样,点缀在我们曾经的记忆里。这也许是古诗今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为人们不再可能过以前那种枕戈待旦时、蜀道难于上青天、悠然见南山、可怜无定河边骨、国破山河在、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生活,而内心里还依依不舍,古诗的雄奇壮美、幽咽悲声就成了人们最好的心理寄托。所以,古诗的内容和韵味在现实生活中一去不返,但它留给后人的精神影响还是随处可见。
从语言上看,古诗尽管是古人所创,古人的文字古人的“清规”,尚能让今人读来朗朗上口,清新流畅(如唐诗),这很关键。据传,唐代大文豪白居易写诗常常送给老翁、老妪读,并认为如果他们能读懂才是好诗。这里尚不考究此说的史实真伪,单从唐人流传至今的作品就足以证明之,无论是李白、杜甫等名家名人之作,凡是好诗,历史生命较长的诗,无一不是脍炙人口之作。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就更更应该注重这一点了。
从格律上看,古诗并不是要用那些生僻与晦涩的文字才是古诗。古诗之所以成其为古诗,是因为它有其特有的诗律,包括平仄对仗和押韵等。而这种诗律不但不是多余的,从古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潮流而言是必要的、也是理所当然的;它不但不针对读者,而是针对作者和那个时期的文化需求的;不但不是用了诗律就增加了古诗的晦涩和读者的难度,而是增加了古诗的抑扬爽口和清新流畅之美,更加便于朗诵和流唱(古人唱诗啊)。
从起源上看,古诗更是劳动的产物。如最古老的诗经作品,相当部分都是劳作的人们所发出的劳动号子及其当时吟唱所记录的内心呼号和哼颂。这就使诗歌形成了从劳动中来,到劳动中去,反过来供人们以鉴赏和娱乐,给人们以激励和鼓舞。
从古诗作品本身来看也的确是如此。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日照香炉生紫烟……”、“朝辞白帝彩云间……”等等随举几例,人皆尽知。尽管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及其语言尚在文言时代,而他们的诗句尚能如此通俗易懂而含义深远,何况我们现在说当今语言的人写诗呢?
确实看古诗有很多时候像是在看一幅山水或风俗画,古诗的神韵很多都表现得像用色彩和技法勾勒出来的。边塞田园山水的不用说,就是《长恨歌》这样的作品,甚至都可以画出来。这好似《清明上河图》可以用诗歌写出来一样。古诗确实已经不再是诗歌乃至文学的重要部分,它余音袅袅的韵味却依旧缠绕在有数千年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毕竟,古诗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楼主】完全按照您的要求来的,适合您当前水平演讲,若您觉得满意,望多多支持哈!!!
3.来一篇关于宋词的演讲稿
宋词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文学史上一朵艳丽风雅的富贵之花。学习宋词是走进中华文化,培养人的情趣,增强自身文学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可以讲宋词使中国人拥有自我民族的情感和精神。
当我读宋词的时候,我会有感情的全身心投入的诵读,词是语言的艺术,它讲究音韵的和谐,追求美的旋律,因为美,所以我们学习欣赏。反复的诵读,能够对词由浅入深的进行体味和理解,进而形成语言的感觉,而且许多的东西的理解是跟随一个人的成长的,经历了人生,方能更深的理解,体味其中真谛,形成情感的共鸣。
宋词中有表现爱国爱家的,如陆游,有表现儿女情长的,如柳永,等等.比如说东坡这位大词人,不说他的诗,那个诗就更没法讲了,就是他有名的几首词,大家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做豪放派,说这个人好像是太豁达,心胸广博天地宽广,没仇没恨,什么事都看得开,那里是怎么回事,他是表达方式,“十年生死两茫茫”,你怎么感受这个,他一生写这个词,这个最悲伤、最沉痛,流露他的真情,他并不好,豪放是一种掩盖不想多说,人生如梦,算了吧,这是假象。真那个样他会做词,他闲着没事逛逛不就完了,欣赏古人的诗词不要看表面,不要看字面的意义,“十年生死两茫茫”,他是挽吊他的结发之妻。苏东坡因和王安石意见不合,那是因为当时王安石要变法,那么这个问题就复杂了。我不急于评论这些,因为咱们今天不涉及那个,但是他们,苏东坡的意思说,你这个变法听起来好,底下一奉行一实行,弊端百出,比没改革以前人民还苦,他是说这个,结果就把宋神宗得罪了,一下子就把他贬到南方去,而且是一步一步地贬,他这个夫人姓王,他做词的时候,已经十年了,他根本没有写篇文章,专门怀念我的结发妻,他不敢这样,可是忽然这一下子,他也不知怎么一个背景机会,忽然写了这么一首词,是他平生全部词集里,最沉痛悲痛的一首,最感动人,可是你看看这个词,平平淡淡、朴朴素素、自然至极,没有任何什么修辞,什么修饰一点也没有,那是真情流露,“十年生死两茫茫”,活的和死的谁都说不清,是怎么回事,“茫茫”没法形容,“不思量自难忘”,我太痛苦,我不想吧,不行,忘不了。诸如此类就写下去,他最后他说,我和我那个妻子,“纵使相逢应不识”,不要说我们已经十年两茫茫了,我们就是在对面相逢,不认得,为什么呢?尘满面,风尘扑扑,他被贬到那里去,尘满面那头发鬓如霜,十年以前不这样。他现在看到的是什么呢,明月夜短松岗,想着明月照着,低下外乡随便找一个地方,埋葬人的地方,有点新载的小松树,就指那个坟地所在,明月夜短松岗,他看到这个景象,哎呀他还豪放,那么你问我这首词的背景是什么,我只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给人一种凄苦,不忍促读;“老夫聊发少年狂”“大江东去”“山间兰牙短浸溪”等等的豪迈,"明月几时有"等的恬静与思念;王安石“登临送目”的流畅;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绿树听鹈鴂”“更能消几番风雨”蕴含的悲愤;还有张孝祥“长淮望断”令人罢席,等等,读来一种生活中没有的体会与感悟。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中国古代文化精华,对人的修养是一种升华。古人在平时生活中对万事万物产生了感想,用精练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其实现代人也会和古人一样,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感情,读古诗词会让你感觉与先辈的思想交流。并且,如果在与朋友郊游的过程中,你能吟出一首优雅的古诗,必然能为自己的谈吐增色不少.
4.关于一篇古诗的演讲稿,有谁能给点建议
【散文】谁遣古诗向天歌之《咏史诗》(编辑推荐)
文字,是任何一个民族与国家的文明史得以传承发展的载体。了解和汲取我们中华文明的历史精髓,最直接的是,当然也是品读那些历代史学家和文人们精心编撰并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了。一个个家喻户晓、久传不衰的传说,一桩桩感天动地、发人深思的事件,一份份发自肺腑、至真至纯的情感,无不掩喻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史料中。或繁或简、或文或诗、或动或静地闪烁着自己的熠熠光辉。
缇萦救父,是个人们并不陌生的故事——也是一个自古至今通过口诵笔载,灌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时必然引用的典型范例。当身为太仓公亦是大汉朝著名医家的父亲淳于意,被人诬陷诏狱逮徙京城长安之际,缇萦,这个排行最小,年仅十五岁的闺阁少女,不仅仅是惊恐战栗和万分哀痛的哭个死去活来。而是在极度悲泣中,听到只生了五个女儿没生儿子的父亲诀别之际对女儿们哀叹“生子不生男,不缓急,非有益也”的强烈刺激后,不由得“志从心底起,勇自胆边生”。乃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权威森严,遽然冒死随父跑到京城皇宫前上书,并声泪俱下地为老父鸣冤叫屈。诚心孝心和豪气勇气,惊天地,泣鬼神,也使得位居九五之尊的孝文皇帝动了恻隐之心。悲悯其意,乃特赦其父,并下诏免除了肉刑。
这个很值得大书而特书的非凡壮举,文人们足可以借题发挥,编撰出一些长篇叙事诗文歌赋,乃至情节激昂跌宕的大戏。这比诸如应募斩蛇的李寄、代父从军的木兰、为国出塞的昭君来,将会毫不逊色;也堪令那些或痴情癫狂或无病呻吟、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姝女佳丽们黯然失色。可是,作为大史学家的班固,却偏偏运用语言精练的古体诗体裁,来描述这个感天动地的故事。而且惜墨如金,全诗仅仅用了八十个字: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逮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醒世何须凭巨著,流芳未必尽男儿。短短八句话,一句一层意思,层层递进。不但将事件的时代政治背景、起始缘由、当事人的处境心态、动机行为、产生的效果乃至社会思考,统而揽之的展现了个透彻无遗。还能在精短的篇幅里,既假缇萦这个旷世奇女之口,典引了《诗经。齐风。鸡鸣》之义,来暗喻其父乃遭谗毁获罪;又以其感动的天空中“晨风”(猛禽。似鹞鹰,名鹯)都来哀嘶鸣叫之夸张浪漫手法,来渲染烘托整个故事的悲怆壮烈。这,大概就是古体诗被誉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魅力所在了——不管你抚案默默品读,还是踱步朗朗吟诵,其叙事、抒情以外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感召力,都大大升华超越了主题本身——
两千多年前,古道西风下。那个十五岁的柔弱少女,为替父申冤,从家乡山东,一路风霜雪雨,来到长安;她冒死拦驾上书:“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人为官家奴婢,愿赎父刑罪,使得自新。”舍身赎父,直言相谏,痛陈谗言诬陷和肉刑之弊端。那是何等的赤子之情,需要何等的胆略和勇气!让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我们,不能不为之汗颜:两千多年前,小小的淳于缇萦,就勇于用她的赤诚和勇气换来了自己父亲的赦免与国家肉刑的废止。当然,没有汉文帝的开明,也就没有缇萦的作用。反之,没有缇萦的孝勇之举,又如何能够有汉文帝的刑罚改革呢?由此看来,缇萦何止只是个孝道的典范?更是催生国家法制改革的先驱。在中国法制史上,缇萦的名字,与中国古代第一次刑罚改革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在人类为权利和正义而斗争的历史上,又怎能没有缇萦救父这浓重的一笔呢?
可叹,人们已在不断变迁的岁月中模糊了缇萦,在讨论人权的时尚中忽略了缇萦,甚至,在众多耀眼的历史名人中暗淡了缇萦。也许,只有通过温读《咏史诗》这样的朴素方式,去思索怀念缇萦的孝道和勇气了……
看来,文学作品的心灵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并不在于其是否以宏篇大论,将事情的起始由来与过程结局,描写叙述的多么详尽细繁。但也绝对不能说越简短就越好——倘若简短到泛泛谈之含糊言之,也会让人懵懂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借用梁昭明太子萧统为其主持编篡的《文选》所作序中的话是:“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浩瀚诗海,佳品多多。班固之《咏史诗》,不过沧海一粟。更多的上乘之作,无不是记一事,咏一物,虽言简意赅,却源流寔繁。个中绝妙,只能任凭读者在欣赏品味中,自己畅快淋漓地去用心领悟了。
5.关于中国风、中国古典文化、古风的演讲稿 2篇 最好原创
《还记得吗?我们的祖先叫炎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
登上那古老的城墙,抚摸着泛苔的柱梁,当我兴奋地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地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有人跟我说,曾经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溟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如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可是后来换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他的子孙最终躲进了人间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让。
然而在寒冷的北方,还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敌人都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可叹英雄遭忌,谗士高张,一缕忠魂终于消散在西湖之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这么无可逆转的消亡。血色残阳,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插进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缨枪。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共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后,它依然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my heart will go on,却莫名其妙的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声音大声的说: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记得了,一群褐发蓝眼的豺狼,带着坚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华夏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
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华夏儿郎?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
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
曾经有一条河流叫长江,
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
曾经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
6.诗文演讲稿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要有一种精神的。
一种能鼓舞人奋发进取的精神。中国奥运精神,正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应运而生。
它是以往精神珍宝的继承和发扬,是溶入进亿万人心血的新力作。 中国奥运精神内涵丰富,首先它是最深厚,最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
1932年,在爱国将领张学良的资助下,刘长春只身漂泊海上21天,到达洛杉机。在男子一百米预赛中,一路领先,然而疲惫不堪的刘长春,还是被遗憾淘汰,1936年柏林奥运会,进入撑杆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竟买不起比赛用杆,1948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是参赛团中唯一住不起奥运村的。
这不堪回首的一页,已被我们翻过。到了1979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上的合法席位。
1984年7月29日,许海峰的一声枪响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人民的爱国之情,强国之梦与体育如此密不可分。
爱国之情铸就伟大成果,终于2008年奥林匹克盛会选择了中国北京,这也是对深爱着祖国的中华儿女最高的奖赏。 中国奥运精神也是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
不能忘记,上个世纪80年代,女排精神带给人们的巨大鼓舞,怎能忘记去年奥运金牌榜上,中国代表团挤身前三甲。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升起,国歌一遍又一遍奏响。
我们的体育健儿为了这一刻不知流了多少汗水。而他们的背后有无数的教练,陪练,医生,厨师等在支持着。
奖牌和鲜花,属于为国争光的体坛强者,更属于众多的无名英雄。人的能力有大小,社会分工有不同,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彼此帮助,万众一心,那就无愧于民族。
中国奥运精神更是面向世界,博览众长的精神。八年前,北京申奥失利后,就提出了“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这个口号。
八年来,从严密有效的管理体系到各体育运动的竞技战术水平提高,再从此次申奥的整体步骤到目前众多现代化场馆的建设,便是源于我们坚持了开放政策,积极吸收了世界先进经验。设想,如果闭关锁国,叶郎自大,那是什么结果呢?事实证明:唯有善于学习,善于拿来的民族才是充满活力,大有希望的民族。
7.《读诗词,过春节,弘扬传统文化》主题演讲稿800字
弘扬传统文化演讲稿范文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8.以“古诗中的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 平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
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 渔歌子 渔歌子,词牌名,词也叫“长短句”,“小令”。
可以唱,分为上下两段,两段之间有空格。 渔歌子①•【唐】张志和 西塞山②前白鹭③飞, 桃花流水④鳜鱼肥。
青箬笠⑤,绿蓑⑥衣, 斜风细雨不须⑦归。 【注释】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2.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3. 白鹭:一种水鸟。
4.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 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6. 蓑衣:用草或棕榈叶编制成的雨衣。 7.须:愿意 8: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桃花盛开,水流湍急,水中的鳜鱼很肥美,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面小舟中,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和细雨,在江面上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作者】 张志和(730~810),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
唐朝肃宗时待诏翰林。后因事贬官,赦还,不复仕进,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叟。
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诗》录其九首诗词。渔歌子,词调名,又名渔父歌。
本为唐朝教坊曲。分单双调两种,单调27字,五句,四平韵;双调50字,仄声。
张志和《渔歌子》共有五首。《南华象说》十卷、《冲虚白马非马证》八卷,未行于世(此据唐颜真卿撰《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
按,颜乃张之友善,《唐书·张志和传》及《玄品录》、《续仙传》所记张志和事,均依此《碑》)。张志和少有才学,年十六擢明经第,以策干唐肃宗,深受赏识,得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录事参军。
于是改名志和。此后不久,因系狱事,贬南浦尉,会赦还,以亲丧不复仕。
离宫后,常居于江湖之上,自称 “烟波钓徒”。大概是仿姜太公钓鱼故事,每垂钓不设诱饵,其志不在鱼也。
下述几事,以见张志和之行状。虽然张志和曾为朝官,但退隐后,县令使浚渠,他竟能 “执畚就役,曾无忤色”(颜《碑》)。
又,张志和尝以大布制褐裘,及其嫂闻之,乃手为织纩,及成,一衣十年,虽暑不解。唐肃宗赐奴婢各一,张志和遂配为夫妇,号曰渔僮、樵青,人或问其故,答曰:“渔僮使捧钓收纶,芦中鼓枻,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
又有竟陵子陆羽、校书郎裴修问“孰为往来者”,张志和慨然对曰:“太虚作室而共居,夜月为灯以同照,与四海诸公未尝离别,有何往来?”其豁达如此,大有庄叟遗风。但张志和生性孤峻,“不可得而亲疏,率诚澹然,人莫窥其喜愠。
视轩裳如草芥,屏嗜欲若泥沙。”(颜《碑》) 张志和还善图山水,酒酣之际,随着击鼓吹笛的乐声,舞笔飞墨,应节而成,尝撰渔歌,唐宪宗求之不能致。
又为御史李萼写图幛,千变万化,观者愕眙,在坐六十余人各暑姓名爵里于其下,张志和乃以两言目之,潜皆属对,举席叹骇。李德裕赞叹张志和 “隐而有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严光之比”,跻身江湖而又美名远扬,这种生活竟令身居朝廷要位的李德裕也羡慕不已。
大历七年 (公元772年)秋八月,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张志和来谒。颜真卿以舟敞漏,请更之,张志和答曰:“傥惠渔舟,愿以为浮家泛宅,沿溯江湖之上,往来苕霎之间,野夫之幸矣。”
遂为水戏(《续仙传》载张志和“守真养气,卧雪不寒,入水不濡”),忽焉去。关于张志和卒时情景,颜《碑》只有一句朦胧的记载,“忽焉去我”。
《新唐书·张志和传》可能因其意不明,不云其事。《续仙传·玄真子》则借此遂云“寻于水上挥手以谢真卿,上升而去”,故神其事,不可信。
9.跪求一以《诗意中秋》为话题的演讲稿.50个字就可以了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诗意的国家。
留神看,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与诗词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使中国的传统节日都镀上了诗词的浪漫色彩,诗词装点了节日,节日触发了诗人的灵感。 所有的传统佳节里面,最富有诗意的就是七夕和中秋了。
七夕因有个美丽却又凄楚的爱情故事——牛郎与织女的神话爱情故事,而显得分外动人。一首秦观的《鹊桥仙》把这种浪漫与诗意推到极致:“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一句更是写出了积极意义,一反离愁别恨,写出了一种健康向上的爱情观。 汉代《古诗十九首》也有诗云:“迢迢牵女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一首就写出了那种情人相思不得相见的刻骨惆怅了,真是令人潸然泪下。这些关于七夕的诗词已成为节日的一部分。
每年七月七,我们似乎先想到的就是那些诗词,那个故事。浪漫、甜蜜、温馨与惆怅,也充溢了我们的心田,这样的中国古老情人节过得特别有底色。
情笃恋人,牵手月下,静听天上鹊声,细感银汉情语,怎么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如果说七夕节只限于情人的意义,那相对于中秋来讲,未免还狭隘了些。中秋却赋与了更高更深层的的涵义,可以说,中秋文化已成为中国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还是联系全球华裔同胞的共同桥梁,因而被赋与更为厚重的文化意义。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在这个最富于诗意的佳节里,留下了无数吟月佳作,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前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引多少别离的恋人夜不成眠!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勾得多少思乡的游子怀念故里。 而一首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更是把中秋吟月写到极致,有人曾以为东坡的这首中秋月词恐怕是巅峰之作了。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见东坡的《水调歌头》享有的盛誉。
辛弃疾也写过两首中秋词,一首从容恬淡,《一剪梅》“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花前月下喝酒吟词,多美的意境啊。 另有一首中秋送月词也更是不输东坡。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此词在咏月诗词中卓有创新。词论家王国维评论说,这首词起首五句,“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人间词话》)。
这苏、辛二人,一咏一送,真是“是名士者真风流”,感怀悲世,把个中秋月写得风流韵致,中秋因了这些古典词诗的点缀,也显得极有底蕴及意味。而我们今人,花前月下,着三两知己,备月饼一盆,美酒一壶,听月下清音,举杯奇想,此月曾经照过这些文豪墨客,该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 记得《红楼梦》里,贾府举家中秋赏月,黛玉和湘云却在凹晶馆里联起诗来,为何偏偏是他们二人?想必是那一轮明月,大家团聚,而唯他二人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感怀身世,倍觉凄清,月圆人缺,哪得不伤悲?两人有相同的思想感受和情感共鸣,因此作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花)魂”的悲音。
还记得,她们做完诗后,又闪出一个人来,不是别人是妙玉。妙玉乃一出家人,为什么晚上会出现在凹晶馆?肯定也是中秋佳节,万户团圆,自己一人伴随青灯古佛,那月圆人缺的寂寥非比往常,故踱出栊翠庵外,一人赏月,巧遇黛玉湘云,三个凄苦之人,共赏中秋月,勾得愁思。
而中秋那小小的圆圆的月饼,更是那化不开的浓浓乡愁,月亮是圆的,月饼是圆的,人当然应该是团圆的,不管分离多远分别多久,也应该去见见亲人!漂泊在外的游子,怎能不因不得团聚而唏嘘不已。小小的月饼,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祈愿,花好月圆人团圆!它已成为中秋节的主角,千百年来,它沐浴着月光,默默地表达着人们对团圆和幸福的真挚渴望。
诗度中国。诗意中秋。
愿年年岁岁,中秋诗词不断;愿岁岁年年,花好人也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