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的诗句有哪些?
1. 《匏有苦叶》
先秦:佚名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弥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2. 《山郭风雨朝霁怅然秋思》
唐代:羊士谔
桐竹离披晓,凉风似故园。惊秋对旭日,感物坐前轩。
江燕飞还尽,山榴落尚繁。平生信有意,衰久已忘言
3. 《秋郊作》
唐代:韦应物
清露澄境远,旭日照林初。一望秋山净,萧条形迹疏。
登原忻时稼,采菊行故墟。方愿沮溺耦,淡泊守田庐。
4. 《附:莲叶二客诗》
唐代:佚名
行时云作伴,坐即酒为侣。腹以元化充,衣将云霞补。
纣虐与尧仁,可惜皆朽腐。
楫棹无所假,超然信萍查。朝浮旭日辉,夕荫清月华。
营营功业人,朽骨成泥沙。
5. 《柳梢青(小圃牡丹盛开旧朋毕至小阕寓意)》
宋代:魏了翁
昨夕相逢。烟苞沁绿,月艳羞红。旭日生时,初春景里,太极光中。
别来三日东风。已非复、吴中阿蒙。须信中间,阴阳大造,雨露新功。
2.描写“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的诗句有哪些?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叹息西窗过隙驹,微阳初至日光舒。——黄庭坚<窗日>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张祜<集灵台二首>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叹息西窗过隙驹,微阳初至日光舒。——黄庭坚<窗日>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张祜<集灵台二首>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杜甫<即事>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
——李贺<南园十三首>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刘禹锡<咏红柿子>旁映白日光,缥缈轻霞容。
——常建<第三峰>日光赤色照未好,明月暂入都交加。——韩愈<李花二首>九十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李商隐<春光>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刘禹锡<相和歌辞·采菱行>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杜甫<寄赞上人>日出一般是指太阳由东方的地平线徐徐升起的时间,而确实的定义为日面刚从地平线出现的一刹那,而非整个日面离开地平线。
3.形容“早晨太阳”的古诗词有哪些?
1、山中雪后
清代: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译文
清晨起来刚一开门,看到山头已被一场大雪覆盖。此时,天空已放晴,初升太阳的光芒,透过淡淡的白云,也变得寒冷了。房檐的积雪尚未开始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这样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是多么不寻常啊!
2、早兴
唐代: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译文
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小狗在台阶上睡觉知道大地已经变得潮湿,小鸟正在窗前不停鸣叫仿佛在报告天晴的消息。昨天饮酒甚多,到今天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刚刚脱去了冬衣顿时令身体轻松爽快。
睡醒后只觉得心境非常空明而没有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
3、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代: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4、咏初日
宋代:赵匡胤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译文
一轮红日喷薄欲出,赫赫炎炎,势盛光艳。红日逐退星月,普照大地。
5、一丛花·初春病起
宋代:苏轼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译文
今年的春天来得早,天气还很寒冷,美丽的春天依然被冰雪覆盖着。不光春天来得迟,它托东风带来的消息也被人们疏忽了,只在柳树、花朵上显露出了些许春意。不过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毕竟已是大地春回,厚被子盖着有些热了,就连那报时的钟鼓声也清脆圆润起来。
早上起来太阳初生,被山遮住了一半,远处的楼阁笼罩在淡淡的雾气之中。春天已到,人们开始计划着外出踏春了,想必郊外的桃花杏花已经争相开放了。我因为生病没有心情出去游玩,只想懒散的躺着,一直睡到日上三竿。
4.形容清晨太阳的诗句
那张橘红的脸很羞涩的探出,在白絮中好奇的东张西望。
这时的太阳是如此的羞涩,粉嫩粉嫩的橘黄色小园脑袋周边,萦绕着一缕缕如纱的茧丝。它调皮的把这些半透明的蚕丝抽出,一圈圈的裹在自己身上。
红白交辉相映,寂美的有些不真实。也许,是它的光芒太耀眼,渐渐没去了那些如果冻般光滑的白条,不断溢出的橘中含着金色光渲染着初现的天际,一发不可收拾,一片混乱。
风来的更加猛烈,没有预兆的,拭去了甘甜的露水。好像破茧成蝶一样,太阳褪去附有童真的橘,取而代之的是愈演愈烈的金色,毫无腼腆,活力四射。
好似喷泉水,拦不住的迸发出来。 4、清晨的野三坡,晨雾还没有散去,太阳便升起来了,山峰河流,沐浴在 金色的朝晖里。
一阵轰轰隆隆的机车声,把沉睡的野三坡惊醒了,顿时, 炊烟袅袅,整个小村沸腾起来。
5.描写早上日出的经典诗词有哪些
1、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唐·刘叉《偶书》解释: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人世间纷繁复杂多如牛毛的事便开始一件件发生。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解释: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解释: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4、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汉·佚名《陌上桑》解释: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5、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唐·张蠙《登单于台》解释:白炽的太阳从大地内部升起,奔腾的黄河从远天之外涌来。6、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唐·李欣《望秦川》解释:我清晨从长安出发,回头东望,离秦川已经很远了,太阳从东峰上冉冉升起。7、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解释: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6.描写“清晨太阳的美”的诗有哪些
1、《日出行 / 日出入行》唐代:李白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释义:
太阳从东方升起,似从地底而来。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穿过天空,没入西海。自古以来,从来如此。人不是元气,怎能与太阳一样地天长地久呢?花草不对春风的爱抚表示感谢,落叶也不对秋风的凋残表示埋怨。
哪里有谁挥鞭驱赶着四时运转呢?其实万物的兴衰旨由自然。羲和呀羲和,是谁要你载着太阳落入大海的?鲁阳有什么德行,竟能挥戈驻日?这些传说逆道违天,实在是荒谬绝伦!我将要与天地合而为一,浩然与元气涅为一体。
2、《二月二日出郊》宋代: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释义:
太阳将出而未出的时分,大雾遮住了江城,又变成细雨霏霏。忽然天又变晴,卷起帐幔露出了群山;云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村落间到处听到黄鹂啭鸣,麦垅间看到紫燕在上下翻飞。谁能像农人一样知道此中乐趣?他们正招呼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
3、《忆江南·江南好》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释义: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春天的时候,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4、《晓日》唐代:韩偓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
释义:
天边霞光映入水中,一时水中映出的天际一片通红。只要在泰山日观峰一直等到三更以后,就会看到第一轮红日被送上蔚蓝的天空。
5、《山中雪后》清代: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释义:
清晨起,打开门看到的是满山的皑皑白雪。雪后初晴,白云惨淡,连日光都变得寒冷。房檐的积雪未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这样清高坚韧的性格,是多么不寻常啊!
7.描写早晨朝霞的诗句
描写早晨朝霞的诗句
1、《咏初日》——宋代赵匡胤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译文:初升的朝阳红光四射,照耀得千山万山如同着了火一样。一轮红日在广阔的天空任意通行,红日逐退星月,普照大地。
2、《忆江南》——唐代白居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译文:太阳升起来时江边的花被霞光染得比火还要红,春天到来时,江水绿得像蓼蓝草的颜色那么诱人。
3、《金山观日出》——宋代陆游
遥波蹙红鳞,翠霭开金盘。
译文:风吹过,江面就像是红色的鳞片,云间像是有一个金色的圆盘在挂着。
4、《晓日》——唐代韩偓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
译文:天边霞光映入水中,一时水中映出的天际一片通红。只要在泰山日观峰一直等到三更以后,就会看到第一轮红日被送上蔚蓝的天空。
5、《惠州王紫诠太守筑罗浮子日亭落成作歌寄之》——清代梁佩兰
天鸡大叫海水动,海中涌出金盘圆。
译文:天鸡高声啼鸣,海水开始翻腾,一轮圆圆的金盘从海中喷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