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有关诗词(形容胡芦丝的优美乐曲诗句)

时间:2025/03/09 浏览次数:96

1.形容胡芦丝的优美乐曲诗句

葫芦丝的起源最早追溯到先秦时代,

但那个时候不叫葫芦丝,大多叫葫芦笙,葫芦萧,因此有关的诗歌都是有”笙“字,”萧“字,并无确切提到葫芦丝的诗句。

推荐楼主,看到”丝竹“”笙“”萧“都可。

正式命名为葫芦丝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而新中国成立后诗歌已经不流行了,很少有人去做有关”葫芦丝“的诗句,即便有也是无名氏,做不到著名二字。

如果楼主不嫌弃,我现在可以做一首,你就权当情急之用。

滇黔丝竹悦耳听,春秋战国传至今。

葫芦悠扬纤手弹,美人琵琶犹不及。

婉转空灵绕窗散,幽咽低诉含情凝。

美目盼兮巧笑兮,高低回落曼妙兮。

白云弦歌浩浩天,晴空丝曲飘飘灵。

一曲丝竹动客宾,响喝楼台十里堤。

关于葫芦丝的诗词,赞美葫芦丝的诗词,形容葫芦丝的诗句

2.有什么与葫芦丝有关的古诗文

葫芦丝起源于云南德宏州,本属少数民族的“小件乐器”,其分布区域也仅局限在傣族、德昂族、阿昌族等几个少数民族集聚区。

这些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历来属于经济落后、文化贫瘠的蛮荒之地(绝没有污蔑之意)。所以,在这里能接受一定程度的文化艺术教育的人士,寥如晨星,想以“诗文”的形式,通过葫芦丝来表情达意的,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经济文化昌盛的中原地区,那些文人雅士,又有谁会对远在西南边陲的蛮荒之地的“葫芦丝”能有所了解,并产生吟诗作词的雅兴?

所以,与葫芦丝有关的古诗文,应该说是没有的。

诗词,葫芦丝

3.葫芦丝《竹林深处》适合朗诵哪首诗歌或散文

试试这篇吧!(用愉悦欢快的语调)

《春》

朱自请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4.关于“葫芦”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葫芦”的诗句有

1.《刘道士赠小葫芦》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云万里身。

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

2.《点绛唇·小小葫芦》

年代: 宋 作者: 张继先

小小葫芦,生来不大身材矮。子儿在内。无口如何怪。藏得乾坤,此理谁人会。腰间带。臣今偏爱。胜挂金鱼袋。

3.《葫芦颂》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大葫芦乾枯,小葫芦行酤。

一居金仙宅,一往黄公垆。

有此通大道,无此令人老。

不问恶与好,两葫芦俱倒。

4.《次韵杨宰葫芦格》

年代: 宋 作者: 陈造

生常信流坎,老不叹漂零。

雪后菊未死,雨馀山更青。

仍烦析尘语,远寄打包僧。

政绩随诗价,多君日日增。

5.《禽言十咏·提葫芦沽美酒》

年代: 宋 作者: 姚勉

晴烟如泼春光浓,万花笑日争嫣红。

百金沽酒直取醉,有酒不醉孤东风。

不如遂我丰年愿,秫米价如黄土贱。

家家有酒不用沽,何用提葫苦相劝。

葫芦丝有关诗词

  • 登龙门

    黄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古代传说,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集于此,争登龙门。能跃登者不过七十二尾。登龙门后,鲤即化为龙,故禹门亦称为龙门。 《后汉书 · 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白《与朝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致身荣显,也叫登龙门。《封氏闻见记》卷二“贡举”:“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典见《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

  • 金龟换酒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初至京师长安,宿于旅邸。诗人贺知章虽对李白慕名已久,但未曾谋面,闻李白来京,亟往拜访。李白出门迎客,两人相携入屋,纵论古今,一见如故。李白出示诗作《蜀道难》、《乌夜啼》。贺知章赞赏备至,称李白为谪仙人。仓卒间未携钱帛,当场解下身上所佩金龟,交酒家沽酒与李白对酌,尽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