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和歌颂范仲淹的诗词(赞美范仲淹的诗句)

时间:2024/07/20 浏览次数:46

1.赞美范仲淹的诗句

1、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观乎天下千秋俎豆苏台

前一句赞美他为国家做出的战功后一句赞美他忧国忧民

2、“枢府当年日赞襄,隐然一柱在明堂;”“直道岂求安富贵,纯诚惟赖助清光!”

富弼从青州寄来诗歌,不免感慨万端.范仲淹的和作,却对他评价很高,并劝他不厌卑微,认真工作

3、——“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胫而走,风也似的传诵开来.仁宗闻此,不禁慨然称颂: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苏洵说,斯人一去,就算道成亦无滋味.

2.赞扬范仲淹品格的诗句

1、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观乎天下千秋俎豆苏台 前一句赞美他为国家做出的战功后一句赞美他忧国忧民2、“枢府当年日赞襄,隐然一柱在明堂;”“直道岂求安富贵,纯诚惟赖助清光!”富弼从青州寄来诗歌,不免感慨万端.范仲淹的和作,却对他评价很高,并劝他不厌卑微,认真工作3、——“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胫而走,风也似的传诵开来.仁宗闻此,不禁慨然称颂: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苏洵说,斯人一去,就算道成亦无滋味。

范仲淹,歌颂,诗词

3.赞扬范仲淹200字

对于范仲淹,许多人都知道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读过他的雄文《岳阳楼记》,但对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怎样的作为,却往往知之不详。

范仲淹是北宋一代的“完人”,英雄而兼圣贤,是名震千秋的文学家,更是名噪一时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也曾担任过开封府尹,而且任职时间与包拯相近。

由于二人任开封府尹的背景相近,立身行事和在府尹任上的作为也相近,所以在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中,这两位同时代、同类型的人物被相融相混、合二为一,从而创造出了一个为民除害、为民请命、为民作主的“青天”形象。 范仲淹在北宋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缘于一场至今仍为人们反复演绎、津津乐道的“归政风波”。

宋仁宗赵祯为宫女李婉仪所生,刚出世不久就被刘皇后抱走。李婉仪被贬入冷宫,受到百般虐待。

宋仁宗自幼只知道刘太后是他的母亲,却不知道还有生母李婉仪。他12岁登基后,刘太后垂帘听政有11年之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后归政问题渐渐成了朝中极其敏感、人人讳言的大事。 20岁那年,宋仁宗打算率领文武百官在朝堂上为刘太后贺寿。

如此做法放之后宫无可厚非,但放之朝廷却有损皇帝至尊,因此遭到了范仲淹的强烈反对。当时的范仲淹只是负责整理和校勘皇家藏书的中级官员,人微言轻,未被理会。

谁知没过多久,他竟然再次犯颜直谏,公然批评太后大权独揽,要求把国家大权归还给皇帝。范仲淹直谏的勇气令满朝文武震惊,却因此激怒了刘太后,被贬出京城。

范仲淹出身贫寒,不到两岁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改嫁到一朱姓人家,受过不少苦难屈辱。他自幼刻苦读书,每天煮一锅粥,凉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充饥,常常苦读到深夜。

后来他独自前往南京(今商丘)求学,5年未解衣就枕,27岁时终于考中进士。他是在当了13年地方小官之后才被调入京城的,按说本该韬光养晦,可是他却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谏言切直,无所避讳。

得罪太后而没有引来杀身之祸,对他来说,已经是十分幸运了。 两年后,刘太后去世,宋仁宗得知了自己的身世。

那些刘太后大权在握时趋炎附势的官员,此时却纷纷诋毁她。范仲淹虽曾因得罪太后遭贬,此时却力劝皇帝感念太后的养育之恩。

宋仁宗深受感动,下诏不得再议论太后之事。 一场宫廷中真假母亲骨肉间的大事,被不带血腥地和谐化解,范仲淹表现得可谓光明磊落,光彩照人。

朝堂辩争 包拯以直言敢谏而闻名,常与皇帝激烈争辩。大臣敢在朝廷上跟当朝天子叫板,这在其他任何朝代都是罕见的。

但是在北宋宋仁宗时期,敢于与皇帝公然谏争、据理辩论的,却绝非包拯一人。当时,朝堂辩争几乎成了一种潮流、一种风气,而这种议政之风的开创者,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素以天下为己任,在讨论国计民生的大事时,往往奋不顾身。有一年京东和江淮大旱,随后蝗灾又起。

身为谏官的范仲淹奏请救灾,没有被理会。他义正词严地连声质问,宋仁宗被问得无话可答,只得派他安抚灾民。

赈灾归来之际,他还把灾区饥民吃的野草、树皮之类带回京城,在宫廷内外巡回展示,以戒奢风。 范仲淹的做法引起了强烈震荡,不少正义之士纷起响应。

余靖、尹洙、蔡襄、欧阳修、苏舜钦等慷慨激昂之士纷纷上书指责朝廷过失,掀起了凌厉进言之风。宰相吕夷简等人对此深感不安,就寻找借口,再次将范仲淹贬出京城。

这一次,范仲淹被贬两年,政绩斐然,被召回京城时得到了提升。吕夷简对他心怀介蒂,奏请皇帝派他任公务最繁忙、也最容易受到咎责的开封府尹。

不料,上任不到一个月,范仲淹便把京城治理得井井有条。有个宦官头子怙势作威,无人敢惹。

范仲淹以必死的决心,向家人交代好后事,然后才上疏劾奏,最终为京城百姓除了此害。更令吕夷简难堪的是,范仲淹还将朝中官员的升迁情况绘成“百官图”进献皇帝,指责吕夷简用人唯亲,官员升迁只依私情。

这样一来,范仲淹噩运难逃,再次被贬。 范仲淹虽三次被贬,但他讥切时弊的风范却深深地影响着朝廷官员,凌厉进言之风仍在延续。

晚范仲淹十余年才进京出任谏官的包拯,显然也受到了这种风气的熏染。 临危受命 范仲淹第三次被贬之际,西北边境告急。

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率领十万大军进犯大宋。宋军连遭败绩,朝野上下一片慌乱。

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立即赶赴边疆。 范仲淹是儒学之士,但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却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由于30多年无战事,北宋军队如一盘散沙,甚至骑兵不会披甲上马,步兵连武器都要雇人扛。面对这种局面,范仲淹选良将,爱士卒,抚流亡,垦荒地,筑塞建城,教民习射,把千疮百孔、一触即溃的西部边防,筑成了一道敌人不敢来犯的钢铁长城。

他所带领的队伍,成了大宋唯一能与西夏军队相抗衡的精锐之师。 在西北战场上,范仲淹遇到了酷爱军事武学的张载。

年轻气盛的张载希望能在疆场上有所作为,范冲淹却发现他真正的才能不在武功,而在儒学。张载听取了他的建议,从此发愤读书,终成一代理学大师。

此时,狄青也正得范仲淹赏识。他原是地位很低的下级军士,范仲淹赠书劝读,悉心栽培,使狄青很快成长为北宋不可多得的一代名将。

范仲淹戍边4年,令敌。

范仲淹和歌颂范仲淹的诗词

  • 登龙门

    黄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古代传说,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集于此,争登龙门。能跃登者不过七十二尾。登龙门后,鲤即化为龙,故禹门亦称为龙门。 《后汉书 · 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白《与朝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致身荣显,也叫登龙门。《封氏闻见记》卷二“贡举”:“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典见《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

  • 金龟换酒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初至京师长安,宿于旅邸。诗人贺知章虽对李白慕名已久,但未曾谋面,闻李白来京,亟往拜访。李白出门迎客,两人相携入屋,纵论古今,一见如故。李白出示诗作《蜀道难》、《乌夜啼》。贺知章赞赏备至,称李白为谪仙人。仓卒间未携钱帛,当场解下身上所佩金龟,交酒家沽酒与李白对酌,尽欢散。